欢迎来到力山研磨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0757-85855913

佛山市力山研磨有限公司

18年砂带、砂纸专业制造商提供各种型号砂光机技术支持及研磨方案

打造高品质研磨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待完善和有效引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待完善和有效引导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3-09-26 00:16: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和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快速成长。为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需要借助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于去年已经出台,各省市也都出台了相应政策。然而,当前我国既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铁日前指出,就整体而言,突出问题包括政策边界不清晰、瞄准效率不高和政策工具缺乏等。
  政策边界模糊 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普遍存在边界模糊的问题,政府干预、干扰市场发挥作用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中国力推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但是被扶持的企业在电动汽车项目上严重缺乏自生能力,一旦其他技术路线成为主导技术,产业发展风险较大。类似的情况在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
  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制定和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政策瞄准效率偏低的问题,直接影响有关政策的效果。政策瞄准效率不高分别体现在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等方面。
  吕铁认为,各地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似度高,产业布局雷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地区之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基本的协调机制,跨地区产业协作、产业布局优化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各地在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实践中,没有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在目前的政策实践中,大量的政策资源被用于技术门槛相对低下的产能扩张环节,而没有被用于本该发挥作用的产业链环节。另外,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产业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
  政策工具不足 实施不力
  总体而言,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较为明显地延续了传统的产业政策工具。有些产业,如光伏和风电,即将面临过剩问题,新兴产业产能过剩说明还是用原来发展传统产业的模式来发展新兴产业。目前已出台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财税金融政策、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政策以及营造市场环境、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从这些产业政策的实践来看,实际发挥功效的政策仍然是以财税金融政策为主,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则应对不足。
  在政策实施方面,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难以推动政策的落实。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尚未建立起相应政策调整的机制,而且也缺乏有效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考核机制,难以满足政策及时调整的需要。例如,由于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多晶硅、风电、液晶显示、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体系,难以在产能过剩出现之前做出预警,也难以针对产能过剩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此外,一些政策还缺乏退出机制。
  构建新型政策体系
  吕铁认为,产业政策的重构,必须摆脱传统产业的政策思维,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必须有利于持续的技术学习和持久的资金投入,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以提高创新的可能性,着力推动实现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制度环境的生成。吕铁就如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要从调整结构到提升能力转变,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是高技术产业,但是组装能力不行,因此要提升技术能力和市场培育能力。
  产业技术政策的调整。政府需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通过合作研发来分散前沿技术突破的风险、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能力互补,形成由各类创新主体广泛参与的技术链组织支撑,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对于市场确定性不高的新兴产业,应加强国内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出更加适应高技术创业和高技术小微企业要求的技术扶持项目,政策资源配置的重点应逐渐由大企业转向高技术小微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不同程度的企业都能在市场的领导下来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主导设计,最终形成市场需要的产品。
  区域政策的调整。对于尚处于成长萌芽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主体的踊跃投资对于产业发展是重要的,但是不同于成熟产业增长所要求的生产性投资,对于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新性投资”才是产业成长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个“高端人才和高端服务”的产业环境。
  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的调整。开放政策的重点要逐渐从促进“引进来”向鼓励“走出去”转变。“引进来”仍然是需要的,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亟须的是承载了关键技术和隐含知识的人才。因此,“引进来”的关键是“进口人才和知识”。调整出口结构,关注国际高端市场。高端市场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用户创新资源。

相关报道
  增速下降倒逼工业转型升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铁在分析近两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时谈到。一方面,从整个世界经济的情况来看,整个世界经济经过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发展从金融危机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随着工业发展条件的变化,中国工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工业增长潜力下移的新阶段,工业增速下降,倒逼工业转型升级。
  2012年,中国全部工业的增长率仅为7.9%,比2011年大幅降低2.5个百分点。吕铁认为,预计2013年全部工业增速将为8.5%左右,这虽略高于2012年的增速水平,但仍略低于当前阶段潜在增长率的均值水平。吕铁就影响工业增长的几方面因素做出了分析和预测:从消费需求方面来看,消费增长率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2013年消费增长为14%左右,与2012年的14.3%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将面临下行压力,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到20%,略低于2012年的20.6%;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有望好于2012年,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预计外需增长会略高于上年,但不会太高。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面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中国工业迫切需要转向以稳速增效为目标的新的增长模式。要顺利实现中国工业增长稳速增效的目标,就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推动工业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如何加快推进工业增长模式转型,吕铁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稳定性、提高针对性,为工业增长模式的顺利转换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吕铁认为,当工业增速符合规律地出现下台阶的现象时,应避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因为强力的扩张政策往往在推高增速的同时,又可能会带来结构恶化、产能过剩、金融风险激增等不良后果。
  二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与新的工业增长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条件。有利于促进新的工业增长模式确立和顺畅运行的体制改革应从市场、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
  三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增长进入稳速增效的良性循环。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才能有效地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更好地掌握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扩大内需既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速度、结构、效率结合的战略基点,也有利于形成推动多个领域改革的倒逼机制。

最新产品推荐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加载...